2007年1月8日星期一

博客现象的文化精神及既存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覃敏敏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地址:中国传媒大学34#218
邮编:100024

内容摘要 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在网络传播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最能衍生新生事物的广袤天地。博客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再次证明了这点。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博客网站、频道的出现对于博客个体而言,意味着将信息采集与发布的通道最大程度的简单化与快捷化,在互联网这一传者和受者的界定更趋模糊的传播领域中用一种更为灵活、更为有价值的表达方式彰显自己的精神。木子美现象的出现使博客这一新生事物更广为公众所关注,对博客文化的质疑和争论使博客出于尴尬境地。本文将从博客的本质、特性和生命力等方面对博客从传播层面和文化精神层面进行解读,在介绍分析博客这一互联网新动向的同时对博客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而对新生事物的理性关注和社会责任感的投入是我们对博客的发展应持有的态度。

关键词:网络传播 博客 博客精神

一.定义博客
博客,英文Blog,即“web Log”(网络日志)的简称,最初是一些程序员在网上张贴自己的技术层面的思考心得与个人生活方面的休闲内容。1998年,美国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1997年, Jorn Barger的网页用“Web log”来界定提供“常更新,有标题、留言和历史记录等”的个人主页。1999年,Peter Merholz正式命名“blog”这个词。

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而步入主流。
博客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是一种没有技术门槛、操作简单的网络信息载体,具有记录和报道的功能,相当于一本按日期公开发布的个人的网络日记。《市场术语》 中对Blog这样描述:“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Blog的内容由个人喜欢。可从有关公司、个人、新闻,或是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科幻小说的发表或张贴。许多Blogs是个人心中所想之事情的发表,其它也有非个人的Blogs,那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Blog好象对网络传达的实时讯息。撰写这些Web 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① 按照佩姬·努南的解释:“Blog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②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作为一种毫无技术门槛性的网络传播载体,它迅速颠覆了以即时互动见长的灌水和发帖等网络交流方式的领导地位,成为网络传播的新宠。

有人用“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信息时代的麦哲伦”、“新闻媒体3.0版”〔旧媒体(old media)→新媒体(new media)→自媒体(we media)③ 〕等比喻来称呼这一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作为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在博客无限多的链接里,网络用户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作品的展示者,又可以是别人的读者和受众,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这是一种比电子邮件、讨论群组更简单和容易的交流方式,网络的海量性、开发性和即时互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在家庭、公司、部门和团队之间,博客成为越来越盛行的沟通工具,也逐渐被应用在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据说,全球现在有接近100万Blogger,而且每4秒就会有一名新的Blogger产生。目前有数个网站可以让网友设立账号及发表Blogs,比较有名的是 www.blogger.com,还有“博客中国”(www.Blogchina.com)。

二,博客的特性

作为网络载体的一种,博客理所当然地具备可保存、易检索、新鲜、及时和多媒体等性质。一位老Blogger定义博客时说:“Blog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Brevity)以及个性化(Personality)。”与其他网络交流形式相比较,博客还具有其原生性特征。
时间的智能排列。博客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在最下面;每个帖子都会自动标出发表日期,每个更新的帖子都会放在最前面。注重按时间顺序进行记录。这也是博客区别于普通网页之处。

即时性。博客带有传统日记的习惯性特征。它总是在不断更新,不断积累的动态之中,这也赋予了博客文体有别于其他个人文章、著作的显著特征。这种即时性可以及时记录个人的行为、信息和思想,保证博客的新鲜程度和独特性。也就是要将博客作为习惯,也使别人阅读博客成为习惯。

自主性。有人将博客称为“自媒体”,因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在自己的Blog上发表个人观点。博客与BBS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管理权限上。一般BBS只要注册通过就可以自由发言,而Blog往往是只针对个人或者固定的团体。管理权限的唯一性保证了它的自主性,拥有博客的用户是自己的博客的“斑竹”。个人行为、思想的自主性是博客吸引网民的本质特征,从个体性的角度来说,“以人脑作为网络搜索引擎和思想发源地,依然是任何技术无法实现的极致!”④

公开性。与其他网络媒体一样,每个Blog都有一个固定的网址,所有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地址阅读上面的文章,具有公开性,类似一本公开的记事本。这也给博客作为网络日志与传统日记的区别打上了信息开放的烙印。

内容的开放性。网页主体内容由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内容可以是各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在博客上,网络用户将自己的信息或知识以超文本的方式与因特网链接,使个人资源共享达到最大程度的实现,真正将互联网变为信息的海洋。

互动性。在博客上进行互动交流的方式便是采用留言。留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针对每个帖子留言,也可以集中在一起,给网民更自由的选择空间。在博客上的众多超文本链接上只要轻轻一点就可以打开相关的网页。此外,这种互动性是建立在自主性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讨论可以在留言中展开,但不能对博客主题内容进行干预或更改。

除此之外,Blog自身经常更新的特点,使它成了网络搜索的宠儿,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传播效应。Blogger们的更新迅速的思考和创作,特别是针对突发的、热点事件的评论(未必是政治或社会的,也可以是专业领域中的),很快就会在Google和其他搜索引擎中反应出来,迅速为人们所广为传播,从而达到传达、传播的目的。就博客传播内容的含金量而言,经过思考的信息对于其他大众媒体而言会更具参考价值。

三.解读博客——生命力与文化精神

博客的概念出现时间很短,但是普及速度相当迅速,几乎要重现当初个人主页兴起时的情况。

博客的生命力何在?
首先,成为博客没有任何技术瓶颈——不需要任何新技术,也不需要注册域名、租用服务器空间、或是掌握FIP知识和许多网页制作知识、拥有许多软件工具。零技术、零成本、零形式使博客几乎没有进入壁垒,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人要拥有自己的博客则几乎没有门槛。在网上获得提供免费或付费博客网站架构的服务非常容易,在著名的博客大本营www.bogger.com,你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申请架构起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

个人网站由于需要以上提及的诸多条件和成本,门槛较高,只有少数人能真正实现。个人网站维护受技术、制度、资金等条件的制约,其中,资金对个人网站发展的制约几乎是致命的。而博客是依托于知识的一种特殊的更为立体的交流方式,个人网站的困境对博客来说基本上不存在。
其次,博客社区是非营利的、开放而非帮会性的、自由而非控制思维的,这给予正直舆论一些机会。参与博客的是无数有着个人见解和思维的个体,众多对公众和个人现象的观察、记述和理解,使得每一位参与者都身处其中,成为独立思考、深度分析、大胆批评的博客作品的创作者。博客的优势就是不断搜索提炼信息,不断学习和思考。博客最根本的信念就是:“别人比我知道得更多”。“博客文体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链接,链接是博客最有力的武器,没有链接就没有生命。”⑤共享精神和交流需求是博客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博客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互动交流的博客也就没有生命。

博客的自主性和内容的开放性使其写作的目的完全出于个人兴趣和爱好,博客创作具有随意的各种可能性,而并非商业驱动或职业写作。物质回报的经济因素的剔除对博客的意义在于使它成为非营利的知识生产方式。“博客是一种对于知识的自由生产方式,一种与知识产权保护相反的知识生产方式。博客的知识自由生产方式,与知识产权生产方式的区别,很像自由软件与版权软件的区别。”⑥自由的博客精神给予知识和信息传播尽可能多的创造力,使博客的“博”得以充分展示。

博客是用一种更为灵活、更为有价值的表达方式彰显自己的精神。《南方周末》于2002年9月13号评论道:“当每个个人都能立刻成为一个DIY的新闻工作者的时候,当Blog能够提供一个简单易行的信息发布平台的时候,是不是传统媒体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战?或者让我们更加理性和现实地看待这个问题,作为没有约束的信息转移和纯粹个人想法发布的Blog仍然无法替代尽管严谨验证,把真实性作为第一位的传统正规新闻。但是有了互联网和Blog新闻的定义也许不得不有些变化。新闻不再只是一个让人们获知生活环境中的一些消息的‘侦测’工具,而更多的需要将现实世界中的事件和历史结合起来。让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看法,也让人们看到自己必须去做些什么。互联网和Blog至少已经成为了新闻的必须补充,一个完整的人类生存状态也许能够通过这种媒介得到体现。”

博客对传统媒体和写作方式会造成怎样的冲击现在还未能预测,决定它的命运的将是市场的选择。同时应该注意博客作为传播的一种方式,也只是无数载体形式中的一种。载体并不可以带来生命力,信息质量才是灵魂。对于我们今天丰富的传媒市场来说,如何传播有分量的权威性的声音才是媒体载体应该注重的。

四.博客面临之问题及思考

尽管有着各方面的优势,博客目前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却是与人们的忧虑共存的。留言中大多是求助、索取,而没有太多交流。现在的博客上充斥着肤浅、无聊的个人生活、情感、想法的记录。一些人为了追求点击率哗众取宠。种种问题,使博客陷入了一个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

1.“木子美现象”中的博客
“木子美现象”就是博客饱受批评和关注的一个焦点。“木子美”的“蹿红”得益于互联网上博客文化的兴起,而博客文化为大众所认识和熟知,也是受惠于“木子美现象”。
姜奇平认为,“木子美现象”的出现,是博客文化发展的必然,只是时间上来得有点早。像木子美这样极端的社会叛逆者,一般出现在后工业化时期,比如说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而目前中国还没有接纳这种文化的氛围和土壤,所以木子美借助博客文化的兴起,提前预支了这种文化,肯定会对社会和博客文化造成冲击和影响。⑦

博客网站只是一个提供叙述平台供人们表达自己的载体,而木子美是平台的使用者之一。博客背后对应的每个作者,都是一个社会角色,而这个角色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每个角色,每个Blogger,都生活在一个角色丛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会使得每个Blogger具有独特性。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树叶,也不会有一样的博客。每个Blogger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生活圈书写自己独特的博客。因此博客的展示品就天然地具有不确定性和鲜明的个人性。木子美其人其文,即使没有博客,迟早也会以别的形式、在别的角落出现并存在;实际上博客只是一个适逢其时的载体,如此而已。

人们应该理性、慎重地对待木子美和博客文化,毕竟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阶段。许多人误解了木子美作为博客,对博客本身的意义。博客的主要意义在链接,而不在引发链接的文本。木子美在博客上,充其量只是一个文本,围绕木子美现象的多元化价值观的表述和相互对话,才是木子美现象与互联网真正相关的意义。

木子美现象使大辩论的出现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原本可能因传播途径的限制而失去发言权的部分群体能够得以从容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这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科技与人文共同发展所必然产生的不可能被彻底压制的自我认同诉求,是不可遏抑的。由此引发的对博客文化的质疑也是这一互联网新生事物所必然要经历的挑战。

2 博客的回应及对策
对自身行为和互联网规范的重新审视在木子美现象中被博客关注和反思。11月17日,“博客中国”以网站的名义重发了中国《博客宣言》,同时发出了《博客道德规范》。这是对国外已有的、“职业记者道德规范协会”草拟的《博客世界道德规范》的编译和概要,同时向博客界的朋友们发出倡议和征求意见。拟定的基本道德规范包括诚实和公正原则、伤害最小化原则和承担责任原则。《规范》指出,“博客浪潮已经在全球掀起,博客在中国也开始步入大众视野。博客之于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工具,而且是未来网络社会化的‘杀手级应用’。因此,博客世界(或者称为博客社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将直接决定博客的未来命运,也将直接决定未来互联网的发展,乃至网络社会化进程的步伐和方向。”“的确,我们不是职业的新闻记者,我们也不是专业的媒体工作者。开放、自由、率性是博客精神所在,也是魅力所在。……我们是在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发表我们的文字。因此,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读者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遵循应有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⑧

博客应有自己准则。提议书大抵相当于一个道德的约束,真正起作用的,还是法规性的东西。社会意识,人们的价值观,都需要时间来改变。同样,博客的道德规范,也需要时间来形成,或者说是在一个大环境中形成的,并不是一夜之间天下大同的。木子美事件给博客带来的是法理与伦理上的警醒和启事。对于网络色情的宣传和网络隐私的度的衡量,以及其中涉及的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都是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思考的。

五.小结

任何一种传播载体的出现都是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共同推进的。博客的出现给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及其引起的法理与伦理层面的思考是网络传播中值得深思和反省的。网络给了人们人人平等的“说话”机会,也提供了更难以预测的发展空间。现在预言博客的未来还为时尚早。只要还有人愿意每天写、记录、思考,只要人们之间还需要互相的了解和分享,博客就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理由。弘扬个性化、知识化、平民化的博客精神能否如其所愿地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推进良性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以社会责任的眼光予以关注和支持。而我们应该相信,这种在弘扬个人精神的同时要求人的理性思考和社会责任感的传播方式的出现,是我们更趋进于人的本性和道德诉求的一个载体。

参考文献:
1.参看文章《何为博客》 http://www.blogchina.com/new/culture/whatis.asp 2.方兴东 孙坚华《Blog:个人日记挑战传媒巨头 》 /《南方周末》2002-09-06 3.《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 Dan Gillmor4.《浅析“博客”(Weblog)现象》 李红艳 5.方兴东 王俊秀《“博客”的精神特质》/ 中国网友报 2002-10-286.《“黑客”不黑,“闪客”不闪,“博客”牛了?》千龙新闻网 2002-12-127.《木子美之于博客文化》 新华网 ( 2003-11-18 13:34:33)来源:《中国青年报》8.方兴东 《〈博客道德规范〉(Bloggers’Code of Ethics)的倡议书》 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2003-11-16 19:33:51
日志链接地址: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65532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