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8日星期一

鼓当两面敲——名人博客现象探析

2005-12-5 10:56:07 叶利

2004年5月,首届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在南京举行。闵大洪在会上指出“今年中国互联网的一个新情况是博客的超常发展。”的确,自从博客被引入国内以来,关于其自身的概念,赢利模式,监管,精神内涵等方面的争夺就从未停止过。针对有报道说“2005年或许可以被看成是中国的博客元年”的说法,闵大洪指出2005年称作“中国博客勃兴年”更恰当一些。

自从2002年 “博客中国”建立以后,博客在中国引起的关注越来越多。无论是web1.0还是web 2.0都对博客极进吹捧,于是使得博客2005年真正的在中国遍地开花,走向大众,甚至成为继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个人网页等的基本服务之一。木子美事件,芙蓉姐姐事件,各种各样的博客大赛,以博客闻名的“十八摸”“按摩乳”,乃至目前日益火爆的新浪名人博客以及名人博客推起的有可能是另一番狂潮的“名人出书热”等等。无愧有人将博客认为是最有投资价值。

目前对博客讨论的焦点转移到了不久前出现的“名人博客现象”上。这里所谓的名人博客现象不是指个别名人的个别行为,而是特指在不久前新浪网罗的一批批名人集体扎堆在新浪开博客的现象。打开新浪的博客会发现在右侧排列着诸如闾丘露薇、吴小莉、余华、余秋雨、韩乔生、张海迪、冯骥才等开通的名人博客的链接,并且以每天递增的速度迅速壮大着。这次圈地包括体育明星、名演员、名歌手、名记者、名作家、名商人、名主持人、以及在网络上走红的猛小蛇等等。各个领域,只要有名气的,新浪就在考虑。

对于这个现象,评论也是与日俱增。包括《南方周末》《新京报》《人民日报》《三联生活周刊》等在内的知名纸质媒介、“音乐之声”之内的广播媒介、以及新华网和人民网在内的网络媒介和形形色色的个人博客——如胡赳赳的,猛小蛇的等等都对于这一迅速走红的现象作出了评价和分析。有正面的肯定和支持,也有犀利的否定和批评,但是正象胡赳赳在《如何正视Blog?》一文中所说,“它的走势却让人看不清,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在那里大吵大闹并且争夺诠释权的缘故”。

因此,本文力图对名人博客现象的各种评价做一个综合梳理,也从一定角度阐述笔者自己对于名人博客现象的认识。

博客作为一种相对的新生事物,假若一开始就被一棍子砸死,是不利于它的发展的。但是,对于潜在的问题如果坐视不见,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就是二分法的辨证分析。

正像方兴东所说,“名人也是人”,为什么一般人可以开博客,名人就不可以开呢?名人也需要交流和倾诉。也许大家谴责的是新浪的这次“拉”名人集体开博客的行为,质疑的仅仅是名人博客会以怎样的结局落幕,奚落的只是那些空占着地方或者不负责任的名人的博客,但是,现在的势头却有可能是,导致名人博客在口水和唾沫中步履艰难,在激进的指责中集体谢幕。

暂且不去评价新浪这次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它的行为是商业性的,不是本文探讨的范围。仅仅是从名人博客自身来看,笔者认为它的肯定之处还是有的:

1.是互联网发展的大势所趋。WEB 1.0与WEB 2.0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WEB 1.0的时候大搞特搞电子邮件、个人网页可以,在WEB 2.0的时候就不可以推行个人博客呢?至于名人们愿意在新浪开,那是另外一个话题,名人们愿意公开自己的名字,那是愿意承担相应的后果。你可以指责其博客的质量以及对待博客的态度,但是你没有权利阻止别人的行为。

2.推动了博客的多元发展。博客这一事物目前对于许多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但是在国外来说,博客已经争取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甚至在一些事件中,展现了自己的独特魅力。1998年,个人博客网站“德拉吉报道”率先捅出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绯闻案;2001年,“9?11”事件使得博客成为重要的新闻之源,并且博客们也获得了采访权;2004年印度博客在海啸事件中博客收集的关于救济行动信息和失踪人口信息同样的出色;今年伦敦“七七”爆炸事件,伦敦市民首次获得信息的出处以及获取最新动态的渠道依然是博客。但是中国博客的发展却显得相对单调。名人博客不仅仅使得构成中增加了名人这一族,在巨大的名人效应下更是推动了博客走近更多人的眼帘。

东方早报《博客是否将成为媒体》一文就指出,“2002年末2003年初的最早的那批中文博客,大都是技术和社会精英。但2005年则大大不同。有关调查显示,70%以上的博客用户月收入不足2000元或无收入,其中学占了近一半。77%的博客用户认为,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而81.3%的博客写作的内容是感性生活方面。而当博客进入主流,巨大的名人效应令公众对博客的理解开始超越木子美、芙蓉姐姐等偷窥意义后,博客用户的发展将打破平民、学生占垄断地位的局面,呈现多元、广泛的趋势,更多专业人士、社会精英有望突破心理障碍书写博客和阅读博客。”

博客网董事长方兴东也在个人网站上撰文指出,“新浪博客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博客主流化,新浪拉名人写博客,对于博客的发展来说是好事。名人博客的确是一种炒作,但有利于博客目前在中国市场的任务:拓展边界。”

这个无疑是对博客发展的一个促进,因此有人将2005年称为是博客走向大众的一年。这难道不是值得称道的吗?当社会各阶层群起博客之时,中文博客有望像美国一样,战争博客、时事博客、知识类博客等将在网下的真实生活中显示出力量。

3.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推动了其它媒体的“革命”。传统媒体甚至是第四媒体,都可能受到博客的冲击。名人博客的开辟已经在非政治信息的发布上,向其它媒体下了挑战书。很多的信息都是首先通过博客传出来的,如张靓影签约华谊兄弟的消息、韩寒宣布收回《毒》等三本书的版权的消息、余华、陆天明等作家大谈创作体会等等,都是绕过了传统举办新闻发布会、或将声明转交媒体时发表的“弯路”。在《博客是否将成为媒体》中,也提到“尽管我国博客界人士认为,中国博客未必会与西方博客走相同的道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我国全民博客之后,尤其是声音、影像博客的服务普及后,至少在不涉及政治的突发事件中,博客的迅速与真实感会将大批公众视线从传统媒体拖走”。

4.真的违背博客精神了吗?博客的出现之所以被如此的关注,在于它自身隐含的博客精神。但是究竟博客精神是什么?却是众说纷纭。劳伦斯?莱斯格在《新知的未来:联网世界中公共知识的命运》中的观点是, “重新梳理公共知识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博客力量”。在中国因cnblog.org响名的毛向辉认为“知识压根就不是力量,除非共享”,持同一的观点还有方兴东。但是个人名人博客不是一个条条框框内的,以往关于倾诉感情、释放自我是博客所在,现在关于展现自我、与关注我的人互动也是博客,至于有明星将其作为自己日程的发布榜那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恰恰体现的是名人博客的个性和自我精神。博客的魅力就在于“在我的地盘上,你就得听我的”。有权利选择用博客做什么是我的自由,假如喜欢你可以选择来看,而假若不喜欢则完全可以去忽视,我的博客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至于有人质疑,名人博客存在着内容华而不实、文学水平低,图片多于文字的问题,则仍然是对于博客精神的误解。没有人规定博客就必须文学素养很高,也没有人强迫博客只能写文字,不能放照片。希望文字好文字多,那是读者的期待,但是加入让你失望,你可以选择不去关注。为什么普通人的博客存在的问题,到了名人博客这就要受到更多的指责呢?

5.名人博客的多方共赢。这一点也是争议较多的一点。但是个人认为从肯定意义上来讲,名人博客还是达到了多方共赢的结果。面对批评者指责名人博客一哄而起也会一哄而散的问题,我认为不应该以是否持久来论。普通人的博客也有坚持不下来的或者仅仅是为了猎奇的。既然名人开了博客,也以自己的实名注册了,那么面对大众的指责,他就是愿意承担的。倘若不希望受到指责,那么可以不开,或者选择更负责的态度。只要用心做了,我认为名人开博客就不应该被批评。名人在博客中有的是抒发一下情怀或者唠叨一些家事,或者是与自己的歌友读者互动,或者是谈一下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这些对于本人来说,都是一种满足。对于网民来说,时常去光顾的博客不是满足了自己窥视名人的欲望,就是实现了自己更接近名人的梦想,也有的是满足了一下自己的发泄欲望,在某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博客里留言也是经常的。有些名人仅仅是把自己已经出版的文稿粘到博客上来,对于这样的博客,我认为大可以宽容一些。名人们很多,博客上的免费且至少看起来是更“贫民化”更“原味”的信息,是可以满足很多人的求知欲望的。假若这些信息对你都没有吸引力,那么你就选择不关注。仅此而已。

二.名人博客走塌实些!

面对众多的关于是否是作秀、是否强奸民意、是否过于庸俗化、是否是昙花一现等指责,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名人博客的内在。作秀也好,炒作也好,庸俗也好,昙花一现也好,都不敌名人博客不负责任带来的后果。名人博客要想存活下去,要想塌实走路,就必须负责任。这才是质疑的关键所在。

1.有限的真实。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具有很大虚拟性的事物,真实一直是不易控制的。但是名人博客们因为公开了自己的姓名,就必须更要真实。首先是要保证内容等要素的真实。有的人就质疑名人博客上发布的那些信息有几分的可信度?还有就是既然是以自己的名义开博客,无论多忙,无论多久上来看一次,都要保证是自己在做,都要保证你真的来看,真的看到别人的留言。假若真的由助手来做的,那就告诉大家。利用自己的名气玩弄支持者的感情是不好的。其次是真实的表露你的动机。假若你的目的就是把它做成发布会,那也无妨。但是不要“挂着羊头卖狗肉”,更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三是情绪的真实。其实名人博客这一方面是很差的。假若不是真实的名字,或许我们仍然可以在网上尽情的发泄,但是既然是示众的,那些必须注意自己形象的明星是不可能肆无忌惮的放言的。但是,至少不要去刻意的伪装,否则就是在利用博客,利用的结果就是毁了博客自身。

2.应不应该负责任。名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很有可能带来一批效仿者,这就决定他们有责任维护自己的形象,这是他们的义务。名人博客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就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我批露的东西是不是会误导受众?名人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的义务。

3.有意识的恶意利用。这是关于一些人利用博客对于自己的炒作,散布与竞争者有关的虚假消息,乃至为了点击排名榜等有名,而故意以一些粗俗的语言、色情的照片和内幕消息的行为的谴责。在名誉的诱惑下,名人们的追求方式开始异化,有的泯灭了良心去追逐所谓的虚荣。名人博客依然火爆着,新浪的链接栏依然递增着,关于名人博客的思考也在继续着。让我们期待名人博客走的更塌实写,更负责任些。否则就真的是昙花一现。

来源:紫金网相关文章http://www.zijin.net/get/xueshu/2005_12_05_4256.shtml

没有评论: